找到相关内容1446篇,用时17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季谦先生讲课录:佛教哲学入门

    可贵,说是上帝的儿子不可贵。所以白手起家比较受尊敬。  他现老比丘相,在鹿野苑说阿含经。华严经叫第一时,这叫第二时。《阿含经》最主要是说三法印,圣谛,十二缘生,八正道,就讲这些。其实阿含经的意思就是...只有这么高程度的人听得懂,这怎么能度化众人呢,于是佛就改变方式,现老比丘相,在鹿野苑,说《阿含经》。那时候应该没有很老,三十出头,但是他现老相。老比丘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现丐帮帮主的相(笑)。为什么呢...

    季谦先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75070417.html
  • 存在与体悟

    学广开各种法门,依据“圣谛”、“三法印”和“八正道”展现形式多样的修行方法。针对现代人的存在问题和生命问题,积极寻求对机应时的拯救路径。  实际上,我们今天的学术讨论会就是一种尝试,是用学术讲道的...便是烦恼障的遮蔽,妄想与执著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烦恼即菩提  我个人认为,现代人的烦恼是重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古人就没有烦恼——包括悟道前的赤松和尚。不管东方人或西方人,都是一样有着烦恼。只是...

    张 新 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34870589.html
  • 法句经与遗教三经

     「该通教」、「未必小乘」的问题,则见人见智。究实而  论,此经的内容教诫是针对出家沙门而说,所指示解行门径  也不外圣谛、三法印、八正道之类,属于原始佛教或部派  佛教时期的根本法轮;依照后起的...不外离欲寂静、静心守志而已,在三法  印与圣谛之中,所证果位亦不过阿罗汉;此皆小乘教理。  但后世禅家糅进所谓「解无为法」、「无念无作非修证,不  历诸位而自崇最」、「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

    张火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00870799.html
  • 佛教信徒拜佛的功利心及正信的导入

    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业报、因果,乃释迦学说中道德教化的理论基础。如果用惑、业、苦三者的恶性循环来总括众生的生存现实及圣谛中苦、集二谛的内容,那么与人生诸苦直接...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礼仪交换、精神关怀,依旧决定于私人之间的关系网络,是制度化权力与个人利益、私人信仰彼此交换、整合的结构。在佛教层面,它们则充分彰显了佛教信仰的现代性问题。7 .佛教信仰的社会性...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01570807.html
  • 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的理论基础

    ,发现苦的原因,进而泯除这苦的根,而到达涅盘境  界,成为佛教基本的教义,称之为「圣谛」(Catvari Arya  -Satyani)在这基本教义中,另一个绝对的大法(Dharma)被  阐扬,...-----------------------------------------  页67  公元0二,在日益衰微的东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  次王权与佛教僧伽之间的冲突。当时总揽政权的桓玄,在...

    周伯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04270824.html
  • 罗锦堂:佛典中的“观”与“念”(2)

    释迦牟尼接着对阿难及  韦提希说,若有众生,能够在一日一夜之间,完全能守八关斋戒,或  在一日  ------------------------  注40:四谛,又称圣谛,指的是种真实的道理,是...、三、  、五、六日,最多不过七日,就一定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去。这个  往生到极  页141  乐世界去的人,由于他平常发愿修行,精进勇猛,所以阿弥陀佛、观  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无数化佛,以及...

    罗锦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12970856.html
  • 淨因法師:和諧社會,從心開始

    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金刚经》喻之为筏。由此可见,对针不同根机众生的种种烦恼,佛陀宣讲圣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三法印等无量法门,经中常说有“八万四千法门”。无论是任何一种法,其实都是...而见物。” 我们从我执、妄心、烦恼和灭苦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如何通过去除妄心而断除烦恼痛苦。 ...

    淨因 ( 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63673201.html
  • 张元隆:佛法的安心之道——佛法运用于管理与谘商之探讨

      其五简单而概括地说,包含三法印、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中观、戒定慧三学、闻思修三慧等等佛教...   、压力与现代生活   远自洪荒...

    张元隆 ( 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72473334.html
  • 大陆近二十年关于“人间佛教”的研究及有关理论问题的思考

    不论是圣谛,还是十二因缘,出发点和落点都是在人生。就大乘佛教而言,人间佛教之注重人生,强调人间性,更与大乘佛教之关注世间,强调利他济世的思想遥相符契,正因为这样,尽管人间佛教与印度原始佛教在表现形式上...五戒、十善、摄、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我认为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佛教徒,对于自己信奉的佛教,应当提倡人间佛教思想,以利于我们担当新的历史时期的人间使命。”[4] 对于“什么是中国佛教优良传统”的...

    董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173504.html
  • 窥基与唯识宗的创立

    、灭、道圣谛,阐明迷情、染净的因果差别,令行人依此趣入而证得圣果,因此叫作证得;有因果的相状可知,所以叫作世俗谛,准确言之则为方便安立谛。第四,胜义世俗谛。“胜义世俗者,妙出世法,圣者所知,名为胜义...:  《成唯识论》十卷,显庆年(659年)闰十月于玉华寺云光殿译。  《大般若经》六百卷,龙朔元年(661年)正月一日至三年十月二十三日于玉华寺译出。  《辩中边论颂》一卷,龙朔元年五月一日,于...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3073524.html